新闻公告
首页 · 正文

学院新闻

【国家治理“镜湖”论道】第4期学术沙龙圆满举行

日期:2021-12-17   点击数:  

通讯员(张媛媛、许静、王路昊)20211216日下午2:30,在学院01212会议室如期举行了国家治理镜湖论道】第4期学术沙龙活动。公共管理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其相关问题受到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对此,本期邀请了王浩宇、张敖、王向阳三位本学院的优秀青年学者进行了交流和对谈,分享他们在交叉学科视角下进行公共管理研究时的宝贵经验与体会。yl34511线路中心多个学科的师生齐聚于此,共同就本次主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王浩宇老师就“一体与多元——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的设计与现实挑战”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从跨学科视角对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语言问题首先是重大的政治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影响,其次认为语言政策研究特别需要跨学科视角,要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整合、少数民族社会流动、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对语言政策进行设计,提出了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其次是一种创新的资源、最后语言是一种权利的重要观点。最后王老师谈到了语言政策研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的可能性,如:法学、公共管理、社会学等,为语言政策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随后张敖老师以“回归经典:对跨学科理论创新思考”为主题,结合自身经历,就跨学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跨学科并不必然代表创新,跨学科领域也并不一定代表着学科的前沿,有可能只不过是打破现有学科樊篱的一种方式。基于以往的投稿经验,张老师认为期刊编辑虽然欢迎跨学科研究,但这并非充分条件。审稿时更注重文章的理论或方法的创新。值得注意的是,理论创新需要做到从理论出发,最终回归理论本身,不能囿于“纯粹的经验主义”。张老师建议可关注经典理论。“经典”往往不是分支学科意义上的专门化著作,它通常超越学科属性,不拘泥于某一学科,而是扎根于现实问题,高度总结提炼,呈现总体性关怀。通过理论关怀实现触类旁通,有助于挖掘跨学科的创新内核。

最后,王向阳老师就“农村社会的基层治理问题”做出分享,首先是介绍村民自治研究在当代的三次转型,第一次是从现实问题进入政治学视野;第二次是从政治学转向社会学中的社会基础研究;第三次转型是面向具体治理议题的多科学研究。其次,老师就“村干部职业化”议题做出分享,介绍了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的内生性村干部职业化过程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外驱性村干部职业化进程,分析其不同发展类型背后的机制和治理基础。最后就跨学科研究提出了建议:希望大家不拘泥于学科束缚,大胆创新提出更多想法,同时扎根田野调查,对研究问题进行全面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互动交流环节,在场师生围绕跨学科主题展开了积极的提问与讨论。王思琦老师立足于语言差异,同王浩宇老师探讨非洲语言多样性同东南亚语言多样性差异化研究的可能;在城市社区工作同样面临职业化的背景下,同王向阳老师探讨了职业化是否为国家权力增强结果;最后,王思琦老师认为跨学科的最好方式是将其他学科融入自己的学科中进行创新。随后,朱奎彬老师基于法律同政治“一体两面”的关系,提出法律具体化操作存在运用边界的限制,并引用彼得·德鲁克“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最大善意”观点解释道:法与管理学本质是技术化问题,最终目标是实现自治;针对跨学科交叉,朱奎彬老师认为刊物导向很重要,需重视刊物对跨学科论文的包容性。另外,就王向阳老师的“东西部干部职业化差异”研究,赵朋飞老师提出“东西部职业化差异”是否为经济驱动问题;冯会会老师从“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探讨区域差异背后的根本动因与机理问题

4期的国家治理“镜湖”论道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跨学科给我们带来的是新的学术视角、学术思想与火花”主持人王路昊老师这样说道。跨学科在中国的语境之下存在一定压力,但我们更应该鼓励青年学者们怀揣研究激情,关注现实问题,以交叉学科作为辅助,在思想理论上促进创新。接下来的国家治理“镜湖”论道还将开展一系列学术沙龙活动,期待优秀学者带给我们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思考。